张干简介(湖南一师校长张干)

1951年9月26日,毛主席的住所中南海丰泽园前停下了一辆小轿车,从车上下来几位老者。

此时毛主席赶忙迎上前来,脸上露出重逢的喜悦,只见他紧紧握住身前那位来客的手,说道:张校长,您好!

而这位张校长,正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的校长,此次重逢是师生二人时隔三十多年后的再度见面。

此时的张干依然从事着教学工作,在长沙的妙高峰中学任教,而他当年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新中国的主席。

但在1915年,毛泽东曾领导学生运动去推翻这位校长,而张干也勃然大怒扬言要开除这位学生。

那么,当年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发生的?两人如何冰释前嫌?重逢之后的两人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对特殊师生的故事。

10元钱引发的矛盾

张干是一个命苦的人,自幼丧父,几个兄弟姐妹也相继夭折,母亲长期卧病在床。

但好在父亲离去前留下些田地和家资,他的长兄也会做些小生意,所以张干可以幸运的一直读书学习。

如今的湖南省张干先生纪念馆中还可以看见他当年寒窗苦读,挑灯夜战的故事。

努力的张干通过了清政府的选拔考试,先后被授予举人和经魁的头衔,在清政府开办的学堂中任教。

民国建立后,张干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来到了湖南省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湖南一师,也正是在这,他遇到了那个最不寻常的学生——毛泽东。

其实在毛泽东参加入学考试时,张干就注意到了这个学生的文采,对他作出的文章连连称赞,很是欣赏。

而在学校中,毛泽东的表现也十分出色,他与蔡和森等人求知若渴,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让当时的湖南一师焕发出生机,所以张干十分看重这一批学生。

张干人如其名,是一名实干家,他对于教育事业有着无穷的热爱与热情,上任后他就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他制定了选拔教师的标准,他将其概括为十二个字:学有专长,诚履笃实,堪为师表。

也正是在这样严格的标准要求下,选拔出了一批教学质量极佳,品德也十分优良的老师,这其中就有杨昌济,也就是杨开慧的父亲,是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

同时,张干将前清留下的那些旧制陋习都革除,在学校中倡导新思想,要求做到师生平等。

自己在担任校长抓行政的同时,也一直兼任教师,从不放松具体的教学工作,所以在师范求学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毛泽东是十分敬重这位老师和校长的。

但是紧接着,一件事的发生让二人之间出现了矛盾与隔阂。

1915年的6月份,湖南省议会突然发布了一条新的规定,从这一年的秋季新学期开始,每名学生都要上交10元的学杂费。

在当时那个年代,1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湖南一师原本是不收学膳费的,所以吸引了很多有志向的穷学生前来。

这一下子又突然要收钱了,搞得很多学生是措手不及,因为他们的家中实在无法负担这样的经济压力。

这时,又有消息传来,说这个方案是张干向湖南省政府提出的,他是想要通过这个方法帮上面的那些官员们敛财。

学生们此时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听到这个消息更是群情激愤,马上行动了起来,在校园中掀起了一场驱逐张干的运动。

毛泽东虽然家境还算殷实,但是他依然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因为他要为那些穷苦的同学们发声,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

学生们集体撰写了一份《驱张宣言》,在里面用8个打字揭露了张干的所谓恶劣行径,即不忠,不孝,不仁,不悌。

但是毛泽东看了之后,觉得这样的评价并没有揭露事情的本质,也只能喊一喊,无法对张干的湖南省当局造成什么影响。

于是他便亲自花时间拟定了一份新的宣言,在这一份宣言中,矛头直指张干的教学工作,称其是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

理性地看,张干其实并没有宣言中写的这般恶劣,但是要真正地扳倒他,就必须在语言上进行渲染,还可以碰触到那时湖南省政府表面上重视教育的伪装。

再加上毛泽东此时也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所以写出这样的措辞也就不奇怪了。

在几十年后,毛主席也曾经回忆起这段历史,他说:现在看来,当时赶走张干没有多大必要。

但是在当时,这样一份宣言很快就引起了政府方面的注意,他们派出了督学来学校调查情况。

而学生们也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了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的口号。

张干听说时,十分郁闷和生气,因为这把他的教学工作全部否定了,所以当他知道这份宣言的作者是他十分看重的那位学生毛泽东时,他也没有留情面。

他召集校中的几位老师开会,扬言要开除毛泽东,但是这遭到了毛泽东恩师杨昌济先生的反对。

杨昌济先生组织学生专门为毛泽东鸣不平,最终迫使张干没能实行这个命令,同意妥协,但是他依然给毛泽东记了一次大过。

风波平息后,张干深知自己已经没有威信和资格继续把这个校长干下去了,便主动提出了辞职。

那么之后这对师生的命运如何,上文毛主席又为什么提到当时不应该驱赶张干,接下来二人的重逢将会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

冰释前嫌

1950年10月,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中见到了自己在湖南一师的老同学周世钊,此时的周世钊是新任的湖南一师校长。

同窗相见,情谊深厚,两人相谈甚欢,也是35年没有见面了,便一起回忆了年少时共同求学的经历,毛主席的脸上也绽放出了开心的笑容。

但此时的周世钊,心中其实装着一件事,但是一时间竟不知道如何开口,而这件事则要追溯到十几天前。

在国庆节前夕,周世钊去拜访了张干,此时的张干正在长沙的妙高峰中学任教,作为学生和湖南一师的新校长,周世钊自然是要见见这位老校长的。

在交谈中,周世钊提到了自己的老同学毛泽东从北京寄来了一封信,邀请自己参加国庆观礼。

张干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略微有点惊讶。几十年的时光可以改变很多,曾经那个和自己对抗的学生已经成长为国家主席了。

张干问道啊,他还记得你?

周世钊回答:我们常通信,张校长,您有什么事向他说吗?

其实这些时光中张干也时常感觉到有些遗憾和后悔,事实证明毛泽东是一位真正为国为民付出的英雄与斗士。

自己当年如果能够冷静些与他交流,是不是就不会继续激化两人之间的矛盾了。

但是这么多年没见,他如今又是这种身份,自己该怎么去和他交流呢?想到这,张干和周世钊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代我向他问好吧。

所以坐在毛主席身边的周世钊此刻并不知道该如何帮老校长打这个招呼,他生怕会破坏此刻喜悦的氛围,一直也没有开口。

没想到的是,在第二天的宴会上,毛主席突然主动问起了,他对着周世钊说:我们的老校长张干还健在吗?

周世钊十分开心,主席这一问可把自己心头的难事给解决了。

周世钊便开始讲述张干这些年的历程,张干在离开了湖南一师后,没有放弃教学工作,依然在干着老本行。

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着革命事业,顶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压力保护了一批爱国的师生,他的孩子张竹如更是加入了共产党。

听到老校长此时还肩负着教学的工作,毛主席也是颇有感慨,开始回忆起当年那段不太愉快的往事,也反思起了自己的行为。

当时,我很不喜欢他,认定他这样的人一定会向上爬。实际上,他当时要爬上去也是很容易的。可是,他并没有爬上去,没有进入仕途。解放以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难能可贵!

而此时另一位来客王季范也说道,张干当时之所以那么生气是因为自己最热爱的教育工作和事业遭到了否定,但是事实上是没有什么政治目的的。

毛主席也略带歉意的回应道:当时规定每个学生要多交十元学杂费的事,不能归罪于他……我现在只恨自己读少了呢!

大家听到这话也都笑了起来。但紧接着,周世钊的表情变得有些严肃,他说起了张干的现状,六口之家的生活十分困难,张干本人也长期抱病,当老师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强度日。

毛主席听到这话赶忙站起身来,对周世钊说道:你怎么不早说?对张干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过了几天,毛主席便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湖南省时任主席王首道,信中特意提到了自己的老校长张干,希望能够帮助到他。

而王首道接到嘱咐后马上亲自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给他带去了生活急需的大米与现金。

张干感到有些意外,他没想到这位学生的心胸和格局是如此开阔,完全没有记恨当年的矛盾,身居高位却会亲自关心自己这位普普通通的老教师。

于是便也提笔写了一封回信,详细叙述了自己的近况,也祝贺这位令他自豪的学生前段时间在苏联签订了条约,这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一大喜事。

此后,二人就这样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通信,而张干身边的许多同乡也得知了这样一位平时并不起眼的老人,原来是他们尊敬的毛主席的老师,便纷纷慕名而来。

张干也不厌其烦地给人们讲起了自己曾经和毛泽东相处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人们得知了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形象,也了解了伟人年少时的青葱岁月。

第二年秋天,正在休暑假的张干收到了一封请柬,寄信之人正是在北京的毛泽东。

此番特地邀请他这位老校长前往北京,叙述一下别后之情,而一同被邀请的还有几位毛主席曾经的老师。

接到信后,几人很快就出发前往北京了,36年后的重逢即将来临。

师生重逢

1951年9月的一天,上午参观完故宫的张干一行人来到了中南海的丰泽园前。

其实在参观故宫时,张干就有些心不在焉了,因为他知道今天就要见到那位自己最骄傲的学生了。

就在此时,满面红光的毛主席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快步走到张干面前,握住了老校长的手,

张校长,您好!

张干有些受宠若惊,怔怔地说道你好!润之!

而毛主席则没有一点架子,躬身请几位老师进入屋内,紧接着把自己的几个孩子叫了出来,一一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恩师们。

高兴的毛主席还开起了玩笑,对孩子们说道:他们是你们的太老师,你们平时常常跟我说你们的老师怎么好怎么好,我的老师也很好。

午饭时分,桌上的菜肴是毛主席特别嘱咐准备的,十分丰盛,而毛主席也像多年前的学生那般,为老师们夹菜送汤。

毛主席还花自己的稿费和工资,为几位老人采购了一些生活上必须的物品,虽然不贵重,但是却装着满满的心意。

而张干也赞赏了他不忘初心,送礼决不用公款,并称毛主席还是像学生时期那样一丝不苟。

几位老人醒来后不久在住处迎来了一位新的来客,他便是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

正当几位老人感到有些疑惑时,他开口了:我叫傅连璋,毛主席委托我来给各位检查身体。

一听名字,张干等几人激动不已,他们知道这是一位跟随毛主席长征的英雄人物。

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毛主席由于事务实在太过繁忙,无法抽身,只能让几名部下陪着几位老人把北京城内外好好游览了一番。

直到同年11月8日这天,他们才又见到了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几个人陪同主席在中南海留下了一张合影,这也是属于他们师生二人最珍贵的回忆。

拍完照,毛主席也十分开心,连声说道:这是第一次和自己这么多老师一起照相,值得纪念!

又过了几日,张干一行人即将结束北京之行回乡了,这时一位工作人员代替毛主席来给几个老人送行,还递给张干一个包裹。

里面装的是一些现金和一瓶鹿茸精,原来主席知道这位老校长的身体有恙,家境窘迫,便拿出了自己的私人财产接济他。

这令张干感动万分,从口袋拿出了一封信,托这位工作人员转交给了毛主席:兹干于参观此间办理较优之各校后,即行南返,继续学习,后蒙不弃,委以重任,自当尽力完成,以负厚意,决不以年老家贫有所顾虑而误事也。

这便是信中的内容,张干虽然已经老去,但是壮心不改,短短几句话语向学生表明了自己还要继续为国家的事业作出贡献的决心。

而毛主席也认识到了这位老校长的才华、能力与品德,回到长沙不久后,张干就被聘为了湖南省军政委员,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个岗位也比之前的待遇优厚了许多,张干不仅有钱治病还不用继续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所以身体渐渐好转的张干此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

张干是有着传统文人的那种风骨的,所以每次商议事务,他都会直言不讳,提出自己尖锐、准确的观点。

而被邀请做报告时他也是来者不拒,尽可能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的建设,以及教育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在1963年时,张干又见到了已经是湖南省副省长的周世钊。

年事已高的张干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希望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可以回到湖南,陪伴自己走过最后的时光。

周世钊拿出了一封毛主席给自己的信,说此前张干的来信他在北京已经收到了,因为事情正在办,所以就还没有回信,让他安心等待。

果然几天后,毛主席的信就来了,与信一起来的还有一些药品和钱财,与之前一样,这些钱都是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攒起来的。

张干有些不好意思接受,但是明白是毛主席的心意,便颤抖着说:我张干身体老朽,再不能挺起腰杆来为人民做点工作,这,这……受之有愧!

紧接着,就把自己的儿女们全都从房间里叫了出来,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道:今后,你们可要好好学习,拼命工作,才能对得起毛主席的关心呀!

此后,张干与毛主席依然保持着通信的习惯,互相交流,用文字倾诉心声,张干也在安逸和幸福中度过了晚年时光。

1967年1月,张干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站,此时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给自己的学生写下一封告别的信了,于是弥留之际的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道:替我给毛主席写封信,谢谢他对我的照顾,我是多么想再见他啊……

就这样,张干走完了83年的人生历程,与自己深爱的国家和那个让自己自豪的学生告别。

结语

张干遵循着自己毕生热爱的事业,在教育的岗位上挥洒着汗水,有隐忍有坚毅更有理想。

毛泽东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永远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

他们是一对寻常的师生,相识于课堂、校园;他们又是一对不同寻常的师生,因为他们做着不平凡的伟大事业。

多年后的重逢更像是历尽千帆后的释然,在相望的那一刻,一切的误会都消逝,一切的回忆都变得美好。

因为他们深知,这片土地,这段故事,是他们为了理想,为了信仰而奋斗的最好见证!